參觀本田工廠后,在總經理徐英的組織下,工廠的同事們共10人,包括吳文波,劉愛花,鄧德安,陳學靜,張志文,李永祥,黃景歲,王能永,王樹淮,卞鳳沙,于上周五下午進行了一次沙龍,大家相互交流了參觀本田后的感悟。
物流部的張志文和李永祥對本田模具組裝車間的物流管理模式印象深刻,他們真正實現了零庫存JIT(Just in time);對外來人員的監管和生產現場的安全管理也做得十分到位。管理一線生產的黃景歲感嘆:本田把5S發揮得淋漓盡致,地面干凈整潔;整個車間的布局非常合理,按照生產工藝流程的走向而精確布置;每個生產小區域的管理都是井然有序,一絲不茍。另一位生產主管王能永則從本田的高自動生產線帶動起來的一線工人高效工作中反思:我們現有的生產線中因縫包效率無法提升導致流水線的不連續,是一個瓶頸。同樣來自生產部的設備主管王樹淮提到了本田的全過程質量管理(TQM)和迅速根據產品要求而能調整設備的柔性制造概念。研發部的卞鳳沙則從本田的核心價值觀上看到了公司通過宣揚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不斷培訓基層生產員工,提高他們的成就感,從而打造了一支專注,敬業和有自我追求的專業隊伍。鄧德安驚訝于在如此高速不停歇的生產線上質量問題如何控制,劉愛花的理解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本田的標準化做得非常到位。曾服務于日資公司的吳文波和陳學靜則更細致的闡述了“標準化”的概念:每一個工作崗位都有詳細的作業標準;每一道工序的員工都曾進行過所在工位的產品質量標準培訓,因此他們是有足夠知識去判斷在線產品的質量問題;下游工序監控上游工序的生產效率及質量;管理層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激發基層干部和普通的工作;每一次的突然事件必定成立項目小組尋找問題根源并徹底解決,從而不斷更新作業標準。
隨后,總經理徐英就這次的沙龍進行了總結,肯定了各位同事的積極思考與踴躍發言,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有效的參觀與研討,大家分享與探討,就是一個吸收理解并升華的過程。同時,徐總也對本田成功的本質原因進行了深刻與精辟的解讀,總結出以下三點內容:一.本田的所有基層管理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都是身先士卒的獻身于企業事業當中,起到了突出的榜樣作用,并把這種主人翁精神體現在行動之上,貫穿于日常工作的點滴之中,才能打造出團結和諧,精益求精的企業氛圍。二. 六西格瑪,意味著一百萬個成品之中只有3.4個不良品。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在本田被極力推廣的全員QC就是其中重要手段之一,而這也將成為德高工廠運營的主要目標之一。三. 本田之所以可以做到零庫存,一個基本因素就是本田實行的是拉動生產,既是后一作業根據需要加工多少產品,要求前一作業制造正好需要的零件,因此前一作業必須滿足后一作業的生產需求,就德高來說,簡而概之就是生產必須滿足銷售需求,原材料必須滿足生產需求。通過這次的考察,我們也清楚的看到了自己與世界一流公司的差距,看到了實際工作中需要改善和提高的方方面面太多太多,而這次的活動只是未來所有一切持續改善性活動的開始。德高未來的工業化道路該何去何從,本田所演繹的這三項成功要素,絕對值得我們在未來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堅忍不拔的繼續研究,摸索出一條德高的工業化運作模式。
最后,徐總給現場所有的員工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人活著是為了什么。徐總認為,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工作,而這個觀點與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馬斯洛在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中指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既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一致的。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干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與滿足。所有的德高人,在各自的崗位上盡情施展你們的出眾才華,發揮大家的團隊精神,在德高這個寬闊舞臺上,追尋和實現你們的人生夢想!
通信員:蔣海燕